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刷題仔選邊站

 外商大公司常用leetcode刷題考驗軟體工程師的能力,這不是第一年的事情了。 把時光回到過去,第一個採用考程式邏輯、演算法的公司來做錄取標準,好像很有效,這方式題卻可以過濾掉表達能力差的人,不會說話在解釋的時候就被刷掉了,這在歐美是必須的條件,不會說話連生存都是問題,在亞洲呢? 很多亞洲文化不會說話卻有技術很強的人,他們就無法生存嗎,我們就是要能力強的人,溝通能力中等即可,又不是要業務。 在過去程式邏輯考試可以測試短時間內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法,即使考的與工作無關,我不認為全部軟體工作都會需要認識演算法,更多的韌體工作一輩子都用不到演算法,那考這個要做甚麼,代表你願意學習? 公司是要賺錢的,不是要你來學習的,到現代有專門的練習網站,可以讓你練好在上,那考的只剩下看誰會讀書了。 讀書又是另一個問題了,這是公司與學校的差別,考試結果過關就是過關,然後恭喜你錄取了,不管是進入新學校還是進入公司。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你背後付出的努力有多少,可能是練習了一前題才考上,也可能是練習50題就上,像我就是練個十題就出發,結果都是像聯考一樣,考過就考過,不會因為你是練習10題就說不錄取。但...會考邏輯的,不就是起源於公司錄取後,可以再訓練,認為基本能力好,那麼,該考的就不該是程式邏輯,而是「學習力」,在學校你可以當一個努力學習的好學生,也可以當一個天才學生只要讀一點書就可以上場。在公司,我們想要的是天才型,可以快速學習到重點,才能快速進入狀況,不是嗎。 再回到考試結果,錄取了兩個人,一個努力很久,一個靠天分而來,之後的發展可以顯而易見,努力型的每天面對壓力,要追上公司進度,天分型的爽爽過,需要更多的創意時候往往是天分型的更有成就,努力型的光是追著身影就累了,他們一樣都可以過考試的關卡,但後面的發展會有大不相同,公司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員工,這會變成只有苦勞沒有功勞,做很多還被嫌,事實上努力的做很多不代表就該表揚你,要做對才有用。這點和學校很不一樣,在學校做很多會有同情分數,在工作不會有人同情你,只為有壓力伴隨你。 刷題的另一個問題,通過了基本測驗,剩下的都是在訓練就好,如果訓練不起來呢? 轉調其他單位總有能找到適合你的地方吧,未必吧,結果錄取了一個學習力很差的,或是溝通能力差的,有時候溝通差,不代表你不會說話,而是你只會說專業上的話,要讓事情前進這回事,就不再測驗範圍,這該不會也說可以訓練
最近的文章

旅遊的路線差異

 出國旅遊要請長假,然後多數人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哩,盡量多看幾個國家,我則是想好好看一個城市,不是多看幾個國家,工作上也是可以類比的情況喔。 別人出國例如歐洲,一去就想要幾天內多跑幾個國家,能跑多少就跑多少,這樣勢必要花時間在交通上面,看見的就是車廂的移動,窗外風景,我想在內陸國家看起來景色應該都長得差不多,很無聊吧,但又一定要移動才會到下一個國家,回來可以說我去過很多國家了。但你真的看到了些甚麼? 時間有限能看得只有觀光客必看行程,然後要快閃,還有準備時間往返車站,有包車的大概連車站長甚麼樣子都不知道吧。 我的方式則是以城市為目標,出國就是到一個城市好好地看看他們,幾天的時間就待在這城市,車站、超市、銀行、商場...等,停留一個點夠長,就好好看到不同面向的城市,城市的運作就是這些組合再一起,不是觀光客看到的部份,甚至,觀光客看到的才不是這城市的樣貌,你真的有來過這國家嗎? 我在西班牙的時候搭公車去IKEA想逛看看,因為時間有點早,想看一下IKEA在歐洲和台灣有甚麼不一樣,還真的都一樣,商品以及安排都類似,或許這是IKEA刻意安排的體驗要一樣,這也是要體驗過了才知道,原來走到哪個國家都一樣啊。 不一樣的客戶體驗,就是身邊的人是真的在地人,討論的是家裡該擺些甚麼,家裡還有甚麼事情要處理,在觀光客市集,聽到的則是特價訊息,哪裡有優惠時段...,是的,觀光客的確在意的是有限時間要買的想買的東西,商家也要在有限時間吸引你多買點東西。在地生活呢? 當然不會出現在觀光地區。 類比觀光客市集,與在地市集,就像是對工作的態度一樣。 工作面對新事物,有的人想多看看各種機會,我則是想把一個機會好好把握,搞清楚這個機會,之後回想,我很清楚當初經過的那時光,其他人呢,細節不大清楚,但是經過很多機會,下次機會來的時候,好像經驗很多,其實每個都不熟,而我知道自己要甚麼,不是我的就不用在意,是我的就可以講清楚說明白,因為我在意的就會認真看待。 在國外有人問過我這模式不會覺得錯過機會嗎,我說會阿,錯過是當然的,因為要把握這次,那其他國家的旅遊,就下次再來就好啦,說沒時間再來出遊的人,阻止自己的也是自己,要不要出門控制在自己,不要怪到其他理由,只要堅定的要出遊,那日後機會都一直存在,通常沒發生重大事故,就可以一直有機會看看不同城市,不用走馬看花。

冒名頂替者症候群

 如果「天才」必須使盡全力才能完成一件事情,他們會認為這代表自己還不夠好。平常他們做任何事總是輕鬆上手,所以遇到必須付出額外努力的時候,大腦就會告訴他們自己是冒牌貨。 最近學到新名詞,對於自己即將發生的好事,卻有種焦慮做不好的心情,可以稱做「冒名頂替者症候群」,甚至有可能還會去破壞這件好事的發生,然後再說,看吧,我就是不值得這件好事情。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,還有點完美主義,認為每件事情都該完美的發生著,不然會對不起這份能力,可想過,這個完美主義可是會逼著人前進,也是逼著人壓力,適當的壓力可以推自己前進,過度的壓力則會壓垮自己 (太少的壓力呢,就是活得很輕鬆啦)。適當的界線在哪裡,每個人不同,只要覺得不舒服,就是有點過頭了,調回來輕鬆點,又太少了,個人認為適當的線就在有點不舒服這裡,太多的不舒服,讓你睡不著覺,那就是過頭,一點點的不舒服還是可以過日子,只是會在意時間到的時候會發生甚麼,那就當作好事會花生阿,這樣不是比較快樂點嗎,要擔心壞事擔心不完的,好事就那幾種,沒發生也是正常的 之前我在談一份新工作,就是類似的情況,一切都已經到最後階段,好事情即將發生,就在眼前,條件這麼好的事情也是第一次出現,當然要答應,然後等正式流程跑完就可以成真,結果等待時候過長,開始懷疑是不是我不值得這個好事情降臨我身上,而是有其他人在候選之中,我只是其中一位,最後選定的最好的不是我,而是免強接受的才是我,如果有更好的,他們就會選擇別人,因為對方出得起好條件。 在懷疑過程,不斷地告訴自己,我值得這個好處,過這麼多關卡也不是想浪費雙方時間,不然直接刷掉就好,既然花了這麼多時間過濾、考試過關、大家認同,那就值得繼續等待,因為好條件是值得等下去的。 結果通知很不幸的,對方人數太多,不能讓流程繼續,只好就此結束。這下懷疑的冒名者變成真的冒名者,不管對方理由是真是假,反正就是好事情沒了,不到最後關頭,好事情未必會降臨到我身上,下一次機會出現的時候也一樣。 有了經驗之後,還是放輕鬆看待還比較實際點,不要再用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方式活著,而是平淡的看著這些事情發生,不到最後都未必是真的,不論是好是壞,算是一種降級的「冒名頂替者症候群」,不該認為好事「即將」降臨到我身上,也不該認為好事就這樣「飛了」,時間自然會讓該發生的事情發生,繼續安排自己「能控制」的未來(例如帳單追繳),才是真的。不能控制的部分,就做最佳

雞生蛋蛋生雞的管理制度

 個人過去經驗裡,管理制度的轉變,常常和獲利扯上關係。 公司營運如果賺錢了,好的老闆發福利給員工,壞的老闆存起來說要準備冬天要用,或是擴大投資多角化,替自己多留點生路,其實是不願意多分點給員工,只願意多給股東賺的機會,或是危機意識過頭了,才會把賺來的錢拿去多事是其他投資方向,然後大部分投資都是虧損收場彆竟,多角投資有一個成功就不錯了 在員工眼哩,看到的是管理制度的改變,公司漸漸變大之後的確需要增加很多管理條約,執行起來還是在人,避免不公平,我們約定新的規則,以前講不清楚,現在講清楚,好像很不錯。 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,過去科技公司很多不在意上下班打卡制度,事情有做完就好,為自己負責,也是替同事負責,如果遇到時差和他人不同的夥伴,主管也必須出面協調,管不動的也只好請他走路。而非用制度來規定,因為講到規定,就是主管管不動了才這樣說,不然,主管有很多 方法說服員工,這是做主管的基本功。 上下班不打卡制度實行已久,有天官員說,沒有打卡紀錄怎麼知道你是否讓員工過勞,造成過勞死變得沒有紀錄可循,無法追查責任,所以通通都要打卡,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,有的老闆藉此理由開始強制執行打卡制度。 過去經驗可以看到,加了更多的管理細則規定,來自於公司的不賺錢,就用「管理手法」讓大家皮繃緊點,怪罪到過去太懶散,所以現在公司才會不賺錢,要好好管起來。HTC 最有名的就是請了高凹凹級管理顧問,花了大錢之後,原來最花錢的就是顧問費,底下員工沒有因此讓公司多賺錢,但顧問的目的達成,以為整頓之後就會賺錢,其實賺錢與整頓制度實在看不出關聯的必要性。 又或者是,因為管理制度的改變,讓公司漸漸不賺錢。因為習慣的員工遇到新制度不適應就離開,留下新的員工,看似促進新血加入,其實是傳承斷練,好的傳承是老員工退休有一定的比例,那會需要傳承,壞的換血是老員工急著跳船,新員工找來救火,以前打下的基礎換人做,會有一定的風險搞丟客戶,來自於管理制度的改變,讓換血速度加快,想在維持以錢賺錢的速度變得不容易了。因為新的規則約定,不再有過度獎勵的事情發生,就沒有過度付出的情況。個人看到新規定之後,不再過度付出,大家因此獲得不會過勞死,是因為過勞也沒有獎勵,又何必過勞,老闆經營只會更困難,輕鬆地賺錢機會一定是低機率的,不會是人人都能辦到。 總結來說,管理變緊、營運下跌,或是反過來,營運下跌、管理變緊。兩種情況幾乎是同時發生,是哪個原

專業的深度與廣度

小弟在韌體方面,在製造業也工作了不少年,做出的產品也屬不清多少了,一直以來持續精進自己的韌體技能,想說要做韌體就要做到自己的最好。於是乎早期就認為,韌體是包含了程式與電路的專業,類似驅動程式的寫作一樣,個人又是偏向硬體這裡的專業比較多。 話說韌體很多從業人員是軟體做過來的,自然對於電路的理解就不如我這種從科班學起來的基礎,科班裡面不會教太多程式方面,反而是花很多時間在講解電路,程式就能交出作業就好,甚麼方式完成的也不大會管,自然學生時期就不會重視程式能力,反而出社會想做這行的,都是程式基礎有的人,再來轉職,相比之下,我有電路基礎能和EE合作的更順利,我知道他們的難處,也能建議EE怎麼做讓韌體比較好做事,這是純軟背景的不容易配合的地方,有問題就給EE去檢查先,EE 說沒問題了才懷疑是程式問題,我會覺得同時檢查才適合,能用程式確認EE的問題才是對雙方的尊重,至少我是麼覺得的。 做了多年之後,想再深入發覺,要的是廣度,如下圖 EE 這邊還可以往更多方向去努力,例如懂得成本考量,就能解決EE一直想換廉價材料的問題,有些東西可以換便宜料,有的不能偷工減料,想降成本的時候,FW 角度可以提出哪個讓你換,取代重要料件保持原樣,因為我們知道哪些程式做得到,那些程式辦不到,或是換了之後效能降低多少可以先提醒,在考慮是否要換。 程式這邊努力的更廣,新的語言一直誕生,都是為了更簡化設計就能達成目的,想開車不用從輪子開始做起,偏偏FW 就是一種純手工打造的職業,我們會打造全部的東西,但是要等我做起來,其實有很多現成的程式可以用, 通常花時間最多的就是測試,用新的程式模組可以快速開始自動測試流程,不用從頭刻起來。其實結果都是一樣的。 結合上面廣度,我還會做測試工具,採用過去量產的硬體,改程式之後就能變成好用的測試工具,老闆也不用增加額外的採購儀器,都是量產機,換個靈魂又有新的身分,繼續在這世界運作著。 工廠的夥伴也會感謝你,其實也是解決自己未來的難題,工廠最常問生產出問題要怎麼處理,生產標準是甚麼,自己做測試程式就可以調整標準,知道合理的範圍在哪裡,而未必是要高品質做出一堆不良,再來開不完的會議談品質怎麼提升,其實RD的測試條件有時候是可以浮動的,有些則是必須要堅持,解釋這麼多給大家都懂,還不如自己做完測試工具,沒問題他家都不會說甚麼,有問題人人都變成專家,說三道四的。

不做決策的管理層

小明是一個專案負責人,從工程師上來做第一次的專案負責人,還帶有一番熱血,想帶起這間公司,讓新產品成為救世主,對自己產品有信心是很重要的一步,不管內部多少人打擊這產品賣不好、換湯不換藥、都沒關係...他們不懂這產品和過去有哪裡不同。 於是乎,定期的向高層報告進度成為日常的工作,原本以為,這是一個類似幕僚的工作,關係到場動向需要作出決策,影響產品開發的走向,以符合市場的期待,或是做出超越市場的期待, 都需要作出重要決策,可能會提高成本,可能會增加開發時間。 這些都應該是上層要支持的,因為專案負責人已經提出各種面向的解釋,解釋如果這樣做: .優點有哪些、可能的代價都是短期的,對手要追上也不是立即能辦到 .缺點有哪些、對手可能的反制措施、我們可以如何因應 於是乎,幾次下來,小明漸漸發現這些是高層不願意做決定的,例如問到大約的售價預定要多少? (這關係到成本控制、市場定位) 沒人願意回答,大概是大家沒準備,那好吧,市場調查去蒐集資料之後再來說明,結果蒐集回來也只是對手價格,而且與開發中的產品相似度還不高,所以最後我們要賣多少? 還是沒人願意回答,那是要工程師自己定價嗎,不是業務面該給個數字嗎? 這問題到最後還是沒個結果。 後來才知道,過去定價都是開發完了,算算成本、參考對手產品價格、控制一下利潤,就這樣定價出來了,難怪以前都做保守產品,這樣成本才好控制,突破性產品繼續用這模式肯定沒人能回答,至少高層要能回答,底下才會覺得有被支持的做下去。 當然現實並非如此,高層也沒給個答案,只要負責人繼續提供市場資訊,提供各項證明這產品很棒、打趴其他家、價格又只有人家一半...等,即使這些證明都不是開發早期該說的,例如這產品重量多少? (樣品都沒做,用估的當然不準),超重了所以要減重,不然不能繼續做下去。(估計值超重又沒有很多,做出來超過一點點都還有救,超過太多的一開始設計就會知道,工程師又不是第一天入行)。 小明想解釋性價比不一定是砍價格換來CP值,而是同樣價位用更多的附加價值替代,舉例各種附加價值是我們能做的,公司壽命久了,其實很多周邊可以搭配著用,但是聽在業務耳裡,只聽見了「要賣很貴」,其他都聽不下去。 的確,業務想賣高價商品,需要長期客戶的累積,信用的建立,信心也要建立,然後賣出去了也要得到客人的滿意,產品售出後,沒新聞就是好新聞,客人未必會知道這道理,所以業務另一個直接的武器就是殺

遠端面試紀錄-2

 2021 Feb. 高通: 這個缺作指紋辨識相關,人事主動來找我的,我想說就來試試看機會,原本是在新竹的缺,我問有沒有台北的,回答是可以在台北工作,所以阿,問問看說不定有額外的收穫。接著要安排第一次對談,然後就沒消息了,過兩周問一下情況,又獲得馬上安排好時間,開始對談 第一關,工程師對談 技術考題大部分都和我工作有相關的部分,所以很熟悉的可以說很多,然後考應用程式題,因為只能用講的,沒有實際寫出來,我會怎麼做這個程式,例如問如何將兩數交換,用寫的應該很多人知道,用說的就考驗腦中的清晰程度了,而且還可以再進階的節省記憶體方法怎麼做,一樣用說的,還好都可以答得出來,換我問回去就是這個缺原來台北也有團隊,所以在台北上班很正常,只是開在新竹,要增加新竹這邊的人氣吧(我亂猜的) 結果,無聲卡 威X: 之前看到新聞他們有做電動機車,物流業市場的,已經發表車子了,2021夏天要上市,那現在應該要趕快做出來才對,所以有在徵人,除了本業也該投資其他產業,這公司有危機意識是應該的。電動車盡早佔有一席之地未來會有發展。 投出意願之後以為就沒下落了,過兩個月又聯絡上我,我都忘記這回事了,當然就來談談,英文證明如果有的話就寄給對方,翻箱倒櫃的終於找出來寄出去,這樣就不用現場考試了吧。所以約好時間到現場面談,台式作風就是直接面談。不用遠端。反正距離也近就走走看看。 第一關,人事談一段時間,大致上建立這個 team都是他找的人,也算是很有成就了 第二關,技術對談,考點基本東西之後,問一些將來工作可能會用的觀念與我過去做過的自動測試相關,在這領域的確會很需要這部分經歷,我雖然沒做過,也不是完全沒基礎,曾經接案時候做過相關產業的自動化機器,基礎方面是接近的,只是到了車子會有更多複雜的應用,與理論要學起來。主管認為我應該不用一年就可以學成,英文程度自認為可以和外國工程師溝通,可是還是認為考一下看看 第三關,英文測驗,先問人事英文沒過會被刷下來嗎? 還好英文只是一部分,主要還是專業部分符合比較重要,考題就是 TOEIC的濃縮版,50題裡面有聽力一半,閱讀一半,聽力用的是大舌頭發音,完全沒練習和準備直接來考,當然自認為不理想,而且又遇上發音不清楚,很像社會底層人的說話,只能免強回答 原本說提供英文證明就可以免測驗,結果還是要測驗,那何必提供呢,反正都是想測驗就測驗的,更何況,大公司總以為英文重要所以要先